導讀:海洋,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的“藍色引擎”。在這背后,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著來自陸海的雙重污染和開發壓力。
【塑料機械網 熱點關注】世界環境日剛過,世界海洋日已至。聯合國于第63屆聯合國大會上將每年的6月8日確定為“世界海洋日”,今年不但是第12個“世界海洋日”,也是第13個“全國海洋宣傳日”。世界海洋日主題是“為可持續海洋創新”(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),我國的活動主題是“保護紅樹林,保護海洋生態”。
實際上,作為一個海洋大國,我國的海洋面積相當于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,1.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,點綴著大大小小數十個港口城市。海洋,已經成為了我國發展的“藍色引擎”。據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數據顯示,2019年,我國海洋生產總值超過8.9萬億元人民幣,十年間翻了一番;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.1%,拉動國民經濟增長0.6個百分點。
在這串驚人的數據背后,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著來自陸海的雙重污染和開發壓力。
《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
日前,生態環境部發布了《2019年中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》,總體狀況表現為:全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整體穩中向好;海水環境質量總體有所改善;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總體保持穩定;入海河流水質狀況與上年相比無明顯變化;海洋漁業水域環境質量總體良好;管轄海域內未發生100噸以上的船舶溢油和化學品泄漏事故……
盡管如此,海洋垃圾和海洋微塑料的侵襲卻依然使人憂心忡忡。
可以說塑料是海洋垃圾的主要類型,主要類型包括了海面漂浮垃圾、海灘垃圾和海底垃圾。海面漂浮垃圾主要為泡沫、塑料瓶和塑料袋等;海灘垃圾主要為泡沫、香煙過濾嘴、塑料碎片等;海底垃圾主要為魚線、塑料繩等。
而漂浮微塑料主要為線、纖維和碎片,成分主要是聚乙烯、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丙烯,2019年,渤海和東海監測斷面海面漂浮微塑料密度分別為0.82個/立方米和0.25個/立方米。
海洋垃圾治理刻不容緩。
海洋生態修復與海洋垃圾治理
海洋微塑料帶來的危害本網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及,海洋垃圾治理已經成為了時下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。我國也提出了“關心海洋、認識海洋、經略海洋,建設海洋強國”,加強海洋生態修復和積極參與海洋垃圾治理,既是順勢而為,也是我國“向海而興”的重要舉措。
專家提出,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本質其實就是對“人海”關系的再調試。加強海洋生態修復,應當進一步統籌推進陸海發展,加強入海河流、排污口的綜合整治,從源頭上控制入海污染物的排放;推動海洋保護利用格局優化,筑牢海洋生態安全屏障,維護生物多樣性;要充分整合現有的保護修復、規劃等政策,建立健全海洋保護修復制度體系。
當前,我國正全面積極參與海洋垃圾治理,就措施而言,可以大致概括為:加強國內海洋治理能力建設,加大海洋管理體系改革力度;進一步提升科研設計能力,建立海洋垃圾監測平臺,對海洋垃圾數據進行收集、統計和分析,用科技的力量保護海洋環境;以及鼓勵和吸引更多的社會民間力量加入,從思想根本上提高大家的環保意識等。
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